聲明:本篇文章僅為「炙甘草與炙甘草的介紹」及「相關產品推薦」,旨為知識推廣及日常保養。如有任何身體不適,請至中醫診所/西醫診所/各大醫院就診,切勿以炙甘草或炙甘草產品替代醫療。
甘草與炙甘草的分別?
炙甘草是很常見的成份,那麼炙甘草是什麼呢?
炙甘草其實就是將炙甘草加蜂蜜炮製:先在鍋中將蜂蜜加熱到黏稠如糖漿狀,再將炙甘草片放入其中拌勻,讓炙甘草片都吸滿甜甜的蜂蜜,接著悶潤約四到五小時,再用文火加熱翻炒,直到炙甘草切片變得有蜂蜜光澤、不黏手的時候,取出放涼。
相較於炙甘草,炙甘草因為加熱過,而且有蜂蜜的滋潤,其性從甘涼轉為甘溫,讓炙甘草變得更適合補氣養神,也適合穩定腸胃環境,常見的補方有炙甘草湯。
大多常見到的甘草,其實指的都是炙甘草。
不過大家還是習慣就叫它甘草。
![]() | ![]() |
炙甘草 | 炙炙甘草 |
將炙甘草(植物)的根及根莖乾燥後製得 | 將炙甘草切片用蜂蜜拌炒、悶潤後製得 |
性平甘涼、適合用於清熱,也可以補氣 | 性平甘溫、比炙甘草更加補氣 |
較少以生的形式出現,常出現在喉糖中 | 常出現在炙甘草湯或各種產品中 |
味道清香、顏色自然 | 淡淡蜜香、顏色光亮 |
意思是甘草與炙甘草的分別沒有差異,兩者是一樣的東西,只是大家長久以來的稱呼,長久以來會想叫甘草
炙甘草湯為什麼是常見的補方?
1. 方義溫和、補虛兼調和
炙甘草湯出自《傷寒論》,主要藥材為炙甘草、人參、生地黃、桂枝、阿膠、麥門冬、麻子仁、生薑、大棗等,藥性多屬平和滋養。它的核心作用是益氣養血、滋陰復脈,能在補益的同時調和營衛,對於虛勞體質、心悸脈結代的人特別適合。因為藥性柔和,不容易過於燥烈或寒涼,所以應用範圍廣。
2. 補而不滯、調而不猛
相比一些純補氣或純補血的方劑,炙甘草湯設計上既有補氣(炙甘草、人參、大棗),又有養血滋陰(生地黃、阿膠、麥門冬),再加上活血通陽(桂枝)與潤腸通便(麻子仁)。這種配伍可防止單純補益導致的滯膩,適合長期或反覆虛弱者作調理。
3. 針對「脈結代、心悸」的民間傳說(以下沒有神話炙甘草湯,有不舒服請去看醫生)
炙甘草湯在中醫中常用於心律不整、心悸、胸悶等症狀,尤其是因氣血兩虛、心陰不足造成的情況。因為效果溫和安全,所以歷代醫家常將它當作心臟保養與慢性病調理的經典方。
4. 古今應用廣泛
- 古代:用於虛勞、脈結代、肺癆等長期消耗性疾病
- 現代:在中醫臨床上,常用於慢性心律不整、心衰竭康復期、貧血、亞健康體虛調養
- 養生保健:在不違反體質禁忌的前提下,可作為季節交替、病後康復、年長者的滋養方
5. 容易加減應用
炙甘草湯的用途多種,許多中醫師會依症狀加減:
- 失眠加酸棗仁
- 咳嗽加百合
- 消化差加陳皮
因此它既能保持補益的主軸,也能因人而異調整,更利於廣泛使用。
炙甘草是什麼?怎麼什麼成分都有它?
現代人都很有健康意識,在拿起產品的時候,常常會順手翻過來看一下成份——
喉嚨癢癢,想吃點潤喉糖護喉,看到裡面有炙甘草;
午餐吃撐,想泡杯食順茶解膩,看到裡面有炙甘草;
咳嗽到爆,想去醫院看診拿藥,看到裡面有炙甘草;
去夜市晃,想買包水果芭樂吃,看到裡面有炙甘草;
晚餐時間,想加點醬油來調味,看到裡面有炙甘草……炙甘草素、炙甘草酸鈉、炙甘草萃取物?

究竟炙甘草是什麼?
以下影片來自易經國學智慧頻道,讓我們一起跟著倪海廈醫師的講解,透過神農本草經,理解炙甘草是什麼,以及炙甘草在中醫學中是如何使用:
炙甘草:吃起來甘甜的草。中醫中的炙甘草,是使用草本植物炙甘草的根莖部位,分「生用」與「蜜炙」兩種處理方式。
「炙甘草,味甘、平、無毒,主五藏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千金翼方卷第二》
炙甘草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材料,甚至有「十方九草」之說,它可以這麼百搭,是因為在眾多藥方中,炙甘草可以跟多數藥材和平相處,當作和事佬,調和藥性——
最重要的是,它吃起來是甜的。
炙甘草吃起來是甜的,非常重要,雖說良藥苦口,但能面不改色幹掉一大碗苦藥的人還是少見,加一點炙甘草好像就相對容易接受。
炙甘草也很常在現代食品科學中被用作甜味劑成份,例如常見的炙甘草素、炙甘草酸鈉、炙甘草萃取物,都是從炙甘草中提煉出來的成份,甚至炙甘草浸膏還是製造巧克力的乳化劑……也常出現在滷包之中,用來調整風味。
當然炙甘草芭樂的炙甘草粉也是啦,不過這個糖粉加得比炙甘草還多。
炙甘草好處有哪些?
大家都說炙甘草好,但到底是好在哪啊?有證據嗎?是什麼成份在好?
現在是個講究實平實證的年代!有不少研究員已經開始在對炙甘草進行各種成份剖析。
這邊整理了炙甘草內大致的成份跟對應的作用,只要點進成份名稱就可以看見對應論文囉↓
炙甘草成份 | 成份作用 | 適合對象 | 常見產品應用 |
炙甘草酸 | 保養喉嚨、 天然調味甜劑 | 容易喉嚨乾癢、咽喉痛的人 | 炙甘草潤喉糖、炙甘草片、中藥喉糖 |
黃酮類 | 屬於植物多酚、 有助健康保養 | 需要保養身體的人 | 炙甘草茶、中藥複方茶包、保健食品 |
炙甘草多醣體 | 有助日常保養腸道環境 | 體質虛弱、容易腹瀉或腸胃敏感的人 | 炙甘草複方湯劑、槐花炙甘草茶 |
皂苷類 | 保養喉嚨 | 久咳、痰多、容易氣喘的人 | 炙甘草茶 |
微量揮發油與黏液質 | 調整喉嚨狀況、 潤喉、保養喉部 | 長時間說話、歌唱、教學或直播工作者 | 炙甘草潤喉糖、炙甘草粉 |
GAM 衍生物 | 天然調味甜劑、 改善食材口感 | 料理愛好者、食品業者 | 炙甘草醬油、炙甘草滷包 |
炙甘草萃取物 (作為香料添加) | 中和菸草的辛辣刺激, 增添甜味、延長燃燒時間 | 無健康益處, 僅作為香料調整味道 | 香菸添加物 |

炙甘草吃太多會怎麼樣?
炙甘草這麼好喔?
那我可以天天吃、吃很多嗎——啊,這不行。
小時候小編嘴巴很饞,什麼都吃,家裡的糖果餅乾沒幾天就整包消失,甚至還偷吃過貓糧。
家裡人怕小小編吃太多糖,突然靈機一動,想說「不然炙甘草也是甜的,又天然,應該比糖果健康吧?」就去藥行抓了一大把炙甘草回來——
小小編一開始嫌棄是草,拿一根起來放進嘴裡嚼了嚼,沒想到這草居然是甜的!雖然比不上糖果好吃,但有總比沒有好……幾小時過後,小半包炙甘草就不見了。
等家人發現後,一邊震驚「怎麼有小孩連草都吃得下去」,一邊擔心「這樣是不是吃太多了?」,就抓起小小編去給醫生檢查——接著小小編就被醫生伯伯提醒:「再天然的東西,也還是適量吃就好。」
小小編雖然身體沒事,但是幼小的心靈大受震撼。
究竟長期攝取過量炙甘草,會有什麼潛在風險呢?

- 電解質失衡、低鉀血症
過量的炙甘草酸會導致體內鉀離子流失、鈉梨子停滯,出現水腫、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況,還可能會出現低鉀血症。 - 加重心臟負擔
體內鉀離子含量若太低,有些人會出現心律不整或心悸等狀況。 - 影響食慾跟腸胃狀況
過量炙甘草酸可能影響胃酸分泌,讓食慾降低、甚至感到噁心不適。 - 可能會干擾內分泌平衡
炙甘草中某些成份在代謝後會抑制芬香酶的活性,降低雌激素的分泌。 - 會跟某些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炙甘草雖然在中藥中是百搭咖,但與西藥就不是了!像是水楊類藥物(如阿斯匹靈)、強心苷類的強心劑、降血糖血壓藥物、利尿劑、類固醇、雌激素藥物……等,都可能會與炙甘草交互影響,建議服用此類藥物者需要特別注意,請跟醫師或藥師討論食用的時間間隔。 - 特殊族群及孕婦應限制食用
心臟病、腎臟病、高血壓、低鉀症……等患者,以及正在準備手術或剛手術完的病人。
孕婦則是建議不要碰炙甘草,部分研究顯示,食用太多炙甘草可能會早產或影響胎兒健康。
※以上的副作用都是指「長期服用大量炙甘草/炙甘草製品」,在正常的飲食狀況下,炙甘草依然是對健康非常好的植物。但由於每個人體質、狀況跟耐受度不同,如果有不適症狀,請立刻前往診所醫院喔!
炙甘草的建議攝取量
世界衛生組織目前沒有明確的數值建議,但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炙甘草酸每日攝取量最多 100 mg/日。
這是 對大多數成人來說為「不太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是個大概的推算數值。
有一些比較敏感的人即使不到這個量,也會產生過敏反應。
而作為日常保養的複合茶方或飲食調味,以每天正常喝個一、兩杯的飲用量而言,並不會超過這個攝取數值,可以放心飲用!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狀況也不同,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任何不適都要去看醫生喔!
炙甘草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炙甘草雖說「十方九草」,不過這是以中醫的藥方角度而言,有一些西藥及食物是不適合與炙甘草搭配的:
- 利尿劑
- 心臟用藥(包含但不僅限於降血壓藥、抗凝血藥、抗心律不整藥物……等)
炙甘草會排出體內鉀離子,服用此類藥物者,容易因低血鉀而增加西藥毒性、減低藥效或產生不良的交互作用 - 降血糖用藥
- 免疫抑制劑
- 抗憂鬱藥物
- 類固醇
其實不只是炙甘草,有服用以上藥物者,都需要特別注意飲食。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及治療方向不同,建議可以跟醫師多加諮詢。
另外還有一些常見食物或藥材也不適合跟炙甘草同時服用:
- 酒精
- 鯉魚
- 鰱魚
- 大戟
- 芫花
- 甘遂
- 海藻
豬肉
※滷包常見,但其添加量影響甚小,少量添加可去腥增香。豬肉不能與炙甘草同食|草木典第020卷
有什麼推薦的炙甘草茶?
茗玥堂貼心準備了許多茶方,讓你不用跑去中藥行傷腦筋怎麼配才好!
只要點擊茶名,就可以進入購買連結。
茶名 | 成份 | 主打特色 | 推薦人群 |
纖黛茶 | 炙甘草、瑪黛草、橙皮、香料 | 喝出輕盈,享受健康 | 需要促進新陳代謝、聚餐過後消化解膩的人 |
靜寧茶 | 炙甘草、薄荷葉、檸檬草、香蜂葉、玫瑰花瓣 | 放鬆安寧,感受平靜 | 感到神經緊繃、需要放鬆心情、好入睡的人 |
靚妍茶 | 炙甘草、山楂、洛神花、玫瑰花瓣、陳皮、桂花 | 酸甜養顏,氣色滿分 | 想喝出好氣色、喜歡酸甜口感的人 |
食順茶 | 炙甘草、黑豆、紅棗、薏仁、決明子 | 告別宿便、消解水腫 | 容易便秘、水腫,需要促進腸胃蠕動的人 |

炙甘草食用常見疑問FAQ
Q1、炙甘草為什麼不叫甜草?
「甘」偏向書面用語,是「甜」的本字,但其意涵更偏向「舒緩、溫和」,像是苦盡甘來、回甘……等等,也有許多人認為:甘代表的是一種樸實自然的甜味,來自於食材的天然風味,藉此與人工糖精有所區隔。
中醫理論中,將味道分成「酸、苦、甘、辛、鹹」五味,其中「甘」不只是味道,也有滋養、補益、調和的作用。
Q2、炙甘草可以當零食嚼嗎?
不建議,即使是作為零食打打牙祭,也有可能會攝取過量成份。
如果只是偶爾吃到一點炙甘草片的話,通常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跟小小編一樣拿來當糖果嚼爆,就會被醫生伯伯用和藹的笑容拍肩關心了。
Q3、炙甘草茶可以天天喝嗎?
如果是少量飲用,通常影響不大,但不建議長期(兩週以上)或大量飲用,可以適時換個口味。
像是跟決明子、洛神花之類的交替喝,從全方面補足氣色、滋潤身體。
讓茗玥堂幫你選一款最合適的炙甘草茶,就從今天開始照顧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