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泡一杯茶是最天然的選擇,卻沒想到你喝下的可能不只茶,而是數十億顆塑膠微粒。

根據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顯示:在攝氏95 °C沖泡時,使用尼龍或PET(聚酯)材質的塑膠茶包,竟然會在一杯熱茶中釋出平均11.6 億顆微塑膠與3.1 億顆奈米塑膠,這些數量,是其他食物或飲品中常見塑膠含量的“數千倍”
2024年底由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進行的研究也指出,尼龍‑6(nylon‑6)、聚丙烯(polypropylene)與纖維素(cellulose)材質的茶包在高溫浸泡下,會釋出每毫升多達上億計的微/奈米塑膠顆粒,而這些顆粒甚至能被腸道黏液細胞吸收,進入細胞核,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茶包材質怎麼看?為什麼會產生塑膠微粒?

市面上的茶包材質五花八門,所以也不是每一種都適合高溫沖泡,更要小心是不是有淺藏所謂的塑膠微粒?茶包材質大概會分出以下幾種:
- 紙質與棉質茶包:
- 特性: 最傳統也最常見,成本低。
- 辨識: 外觀通常較為不透明,質地類似濾紙或布料。優點是天然、可分解,但缺點是紙質可能會影響茶葉風味,且部分為了增加強度會添加濕強劑,為了外觀潔白則可能添加漂白劑。
天然材質相對安全,但需留意是否有額外添加物。
- 尼龍(Nylon)、PET、不織布茶包:
- 特性: 這類茶包大多是塑膠纖維製成,常見於立體三角茶包,因為透明度高、耐用且價格低廉。
- 辨識: 外觀通常透明或半透明,呈現網狀結構,觸感滑順。
市售許多茶包使用 PET(聚酯纖維) 或 尼龍材質 製作三角立體網狀袋,PET、尼龍都是石油提煉後的化學合成材料,屬於石化製品,雖然材料耐高溫、不容易破掉,但沖泡熱茶時可能釋出塑膠微粒。
- PLA(聚乳酸)茶包:
- 特性: PLA又稱玉米纖維,是由玉米、甘蔗等植物澱粉發酵製成的生物可分解材質,是近年來許多品牌推崇的環保替代品。
- 辨識: 外觀和尼龍茶包類似,通常為透明或半透明的網狀。最簡單的辨識方式是燃燒:PLA燃燒時不會有黑煙或刺鼻的塑膠味,而是會有淡淡的植物焦香,燒過的邊緣也不會變黑。
PLA本身來自天然,且通過食品安全檢測,在正常沖泡溫度下不會釋放有害物質,也無塑膠微粒問題。在特定條件下可被生物分解,對環境友善。
如果想要分辨茶包材質是不是好的材質可以往以下的幾個面向來判斷:
看「外觀」:塑膠材質(如尼龍、PET)茶包常見於透明或半透明茶包(例如金字塔型),表面光滑、有塑感,紙質或天然纖維茶包則呈現啞光、不透明的紙質紋理,帶有天然纖維感。
- 透明、有光澤、立體造型(如金字塔型):多半為尼龍(Nylon)或聚酯(PET)材質,這類塑膠遇熱容易釋出微粒。
- 霧面、不透明、紙質觸感:多為天然濾紙或PLA植物纖維,較為安全。
看「材質標示」查看茶包外盒或官網說明有沒有寫:
- 「PLA可分解纖維」
- 「未漂白濾紙」、「天然植物纖維」
- 避免:未標示、只寫「食品級材料」、沒有說明來源的「尼龍、PET」等塑膠字樣
看「品牌有沒有說清楚」
安心的品牌會主動告訴你:用什麼材質、經過哪些檢驗、是否可分解。 不會說的,才是最該小心的。
以茗玥堂的茶包材質舉例:都有經過SGS的認證,詳情可以看茗玥堂的最新消息!

一、2024年1月29日檢驗報告 (ETF24100065)
- 測試樣品: 這是針對「茶包用PET紗」進行的測試,樣品型號為2520S 。
- 樣品材質與來源: 樣品材質為PET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由日本大紀商事株式會社製造,送檢廠商為六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測試依據: 報告依據中華民國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112.01.11衛授食字第1111303439號令修正)進行檢測 。
測試結果:
- 鉛與鎘: 未檢出(n.d.),符合法規限值 。
- 高錳酸鉀消耗量、重金屬(以鉛計)、蒸發殘渣: 檢測結果皆符合法規標準 。
- 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 報告中列出的多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如DEHP、DBP、BBP等,皆未檢出(n.d.),符合法規限值 。
如果想喝茶怕遇到茶包材質有問題的人也可以安心選擇!